甘肃兰州:“待用快餐”一种微慈善
发布:2016-09-19
来源:
5月6日,兰州市区农民巷的和尚头面庄开展的“待用面条,温暖城市”活动已满一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微慈善已经有很多爱心人士热情捐助。但是前来享用的人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知晓的人太少。
一年前,一项发放“待用面条”的微慈善公益活动,在和尚头面庄悄然开张:每位前来就餐的人结账时只要多支付10元,就可认购一份“待用面条”,这份捐助的快餐将寄存在店里,以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免费享用。
记者 朱师良
微慈善为何捐多领少
“我买5份素食,1份在这里吃,4份作‘待用快餐’。”5月6日中午,在和尚头面庄店里,一名30多岁的顾客吃了一份素食午饭,剩下了4份“待用”。
店主张明武收到钱后,拿出了一个小本子,在“待用快餐”表格里,记下日期、认购数量和领用数及剩余份数。他把本子随手放在柜台,转身将爱心待用面条的图标贴在房柱上。记者看到,和尚头面庄提供的“待用快餐”主要以炸酱面、臊子面、凉面为主。
张明武称,所有购买和领用都有记录,本子就放在柜台上,任何人随时可以翻看。但为了维护取用者的尊严,取用时不做任何查证,也不留任何资料,“这样可以让用餐的人有尊严地得到帮助”。
这种传递爱心的方法,并非张明武首创。
2013年4月12日,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三农专家陈里在微博上发起“待用快餐”公益活动,类似于欧洲的“待用咖啡”,爱心人士认购快餐后,留给流浪汉、低保户等困难人群,由店家送给这些真正需要帮忙的人,让他们有尊严地享用。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近百家餐厅引入“待用快餐”。
2013年5月6日,张明武的和尚头面庄在兰州挂起了“待用快餐”的公告牌,成为了兰州第一家引入“待用快餐”概念的爱心餐馆。
“刚开始时很多人并不知道,站在店门口半天才把公告读完。”张明武告诉记者,该店“待用快餐”最早帮助的是店面后街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白天常常在路边捡垃圾。”有一次,店员成瑞红想把老太太请进店里,但老太太觉得自己穿得破烂,不愿意进店吃饭。后来,成瑞红把“待用快餐”送上门。
生活虽窘迫不愿不劳而获
5月6日,记者在和尚头面庄店面内观察发现,当天前来领取“待用快餐”的只有1份,而捐助达56份。
“很多有需要的人并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依然有重重顾虑。”张明武认为,很多低收入人群受信息渠道限制,不知道有“待用快餐”这件事。
记者在和尚头面庄附近采访时了解到,受访市民中大部分人也不清楚“待用快餐”的概念,也不知道和尚头面庄有“免费饭”提供。
“宣传渠道是一个问题,弱势群体很少接触媒体。”张明武说,更大的问题在于“信任危机”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受济心理”。
“大多数人最初是怀疑的。”张明武说,当他告诉前来餐厅的人可以免费吃饭,别人已经付过钱了,有的人会表现出不相信的表情,然后警惕地拒绝。“当知道真有免费饭菜时,有人会觉得不好意思。”
张明武认为,“待用快餐”除了推广还不是很有力外,也受到“不吃嗟来之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弱势群体虽然生活窘迫,甚至已经在“捡垃圾”,但只要还有一丁点的“力气”,他们就不愿意“白吃”。
相关机构应交流求助信息
张明武告诉记者,“大家还比较关心的是餐厅的老板会不会真的把这些‘待用快餐’送出去,或者打折扣。我相信认购的人已经支付了费用,把爱心传递出去,也没什么损失,相信店家不会这样做。如果打折扣就不诚信,将来后果很严重。一旦失去诚信,大家就不会到他店里来消费。”
据张明武透露,“待用快餐”只是“待用××”的一部分,“待用××”可以是待用快餐、待用饮料、待用咖啡、待用雨伞、待用书包、待用书籍、待用电影票、待用游乐票、待用家政服务、待用养老服务等。凡是老百姓需要的衣食住行,都可以献出爱心。
在张明武看来,“待用快餐”可以使弱势群体都体面地得到求助,这是以往的慈善活动所达不到的效果。目前,他开始着手“待用书籍”的行动。
张明武表示,妇联、残联、敬老院等有关部门和机构,掌握大量弱势群体信息,希望他们能够及时交流求助信息。
为善举提供更多的渠道
省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铁山认为,每个人从善念到善举,需要激发也需要合适的途径,比如谁想捐赠一两千万的钱款,可选择的方式很多,如果力所能及只能提供一杯热水、一碗盒饭,或者干脆只是一身力气、一次陪伴,就面临途径相对稀少的问题。
王铁山说,类似“待用快餐”一类的“微慈善”,可以拓宽民众自己的爱心表达方式,形成适合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得到的微慈善体系,积小善为大善,积小爱为大爱。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孙健认为,“微慈善”不仅可以让受助者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尊重,另一方面,它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递公益的力量,能触动每个人心中的善念。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做好这项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