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标注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发布:2016-09-18

来源:



  4月16日,山东青岛,清晨7时许,一名老人在威海路红路灯路口因下雨路滑摔倒,卧在积满雨水的道路上,几次试图爬起来都没能成功。旁边走过来一名撑伞的中年妇女,弯腰与老人交谈,此处是红绿灯路口,不少机动车从他们身边驶过。中年妇女蹲下身,将雨伞伸到老人上方,为其遮雨,全然不顾自己被淋湿。考虑到老人摔倒时有可能会出现骨折,贸然扶起容易加重伤情,市民们在为其遮雨挡车的同时,赶紧拨打120求助。(4月17日腾讯网)


  当很多人遇到街头摔倒的老人,还在“到底扶不扶”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时候,青岛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自然的习惯。而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面对在雨中摔倒的老人,路过的市民并没有急于将老人扶起,而是考虑到老人可能出现骨折,贸然扶起可能加重老人的伤情。于是,市民们纷纷撑起雨伞在为其遮风避雨的同时,从精神方面“扶起”老人紧张的情绪,缓解老人身上的伤痛,并快速拨打120请求专业医生的救援,最终让摔倒的老人获得及时救助。


  路遇摔倒的老人,不但能积极施救,而且能做到智慧救助,一方面说明社会大众面对需要救助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已经成为一种行为自觉,至少在青岛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层面上的文明自觉。这种自觉上升到道德层面,其实正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公德。另一方面,随着践行这种文明自觉行为的人越来越多、群体越来越大,原先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害怕扶起老人反遭讹诈”的忧虑,已经在社会文明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中,得到有效的消解和释放,从而使得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扶起摔倒的老人。


  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可预知因素的生活环境中,任何人都会遇到例如“摔倒”这样的不测之事,尤其是年事已高的老龄群体。对于这些老龄群体来说,在遭遇不测之事的时候,早一点得到救助,就会多一点赢得救治的机会和时间。而在这样的机会和时间内,及时出现的人,对于老龄群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来说,可谓救星。同样,依附于这些“救星”身上的、比黄金还珍贵的内在品质,在青岛市民中间,已经成为一种共建共享的精神财富。


  在一座城市,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只能证明某个人的文明素养,而一群人的文明程度,却能够标注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践行文明行文习惯的人数越多,社会公德的水平就会跟着一起提高。相应地,生活在一个社会公德水平指数高的环境当中,每个人都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因为,大家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关系。


相关推荐

上一篇:影视与慈善——邵逸夫辉煌的百年人生

下一篇:用慈善之举书写人间大爱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