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文明的“种子”开花结果
发布:2016-09-18
来源:
经多年推动,宜兴市慈善事业的总体规模在江苏县市一级已居于前列,取得巨大成果。
“慈善事业在宜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征程中,较好地发挥着社会保障体系的‘组合件’、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精神文明建设的‘协作曲’作用。”吴锡军如此描述。
谈及宜兴慈善的前景,他期待慈善创新将“陶都”变为“爱心之都”。
记者:宜兴市在全局建设中怎样规划和设计慈善事业?
吴锡军: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慈善事业,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市委、市政府把慈善工作写进了党代会和人代会的工作报告,纳入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连续多年把慈善救助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重大慈善活动中,市“四套班子”领导,各镇、街道主要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捐赠企业代表都亲临现场,传播爱心。同时对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都能及时认真地帮助解决,较好地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慈善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
记者:近两年募款的趋势如何?是否受到经济下行影响?
吴锡军:两年募款总额为1.51亿元。其中企业认捐6133万元、一次性捐赠1822万元、一日捐1100万元、定向捐赠5433万元,其他收入612万元。
2011年全市共募集慈善资金8077.9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30%,是慈善会成立以来募集善款最多的1年;2012年募集慈善资金7019.2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85%;今年1-11月份全市共募集慈善资金4800万元,已完成年度计划的120%。
总的来说,慈善募款呈比较平稳的态势。当然由于经济形势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存在少数企业认捐资金未及时到账的情况。
记者:宜兴市慈善总会的善款中,企业与个人捐赠比例各为多少?近年来,民众的慈善参与度如何?
吴锡军:慈善会的善款中,企业与个人捐赠比例为4∶1。
近年来,民众参与慈善的程度呈上升趋势。以“慈心大爱·善行陶都”为主题的慈善捐赠活动为例,全市各机关、社会团体、各事(企)业单位有固定收入的干部、职工每人捐出不少于一天的收入。广大市民对慈善的认知度、信任度、参与度不断提高。
记者:请介绍宜兴市慈善总会实施项目的总体成果。
吴锡军:宜兴市慈善会根据慈善事业发展的需求、群众的愿望、慈善捐赠人的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重点开展了慈善“助学、助医、助残、助困、助老、应急救助”六大救助工程,2002年以来已救助各类困难群众20万人次,发放善款达2.6亿元。
积极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千名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捐助资金200万元。
同时,还成立了宜兴市义工联合会,积极开展访贫问苦、扶弱助残、尊老爱幼等各类慈善义工服务活动。基本实现“帮扶无缝隙、全覆盖”的目标。
记者:宜兴市慈善事业的本地化特点是什么?宜兴市慈善总会如何将特点化为优点?
吴锡军:宜兴作为陶的古都、教授之乡、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崇文尚教、积善行德的优良传统,如今更是一座爱心涌动的首善之城。一是创新募捐显成效,“企业认捐”和“冠名捐”活动吸引了四五百家企业捐款,数额庞大;二是日常募捐彰特色,依托慈善超市、捐赠接收站、投放募捐箱等接受日常捐赠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紫砂艺术家把投身公益慈善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目前,已收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季益顺等500多名紫砂艺人捐款(捐作品)1000多万元,充分展现了艺术家的爱心。
宜兴市慈善会始终把慈善公益意识宣传和全民慈善理念培育作为慈善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宣传慈善事业,营造了“慈善光荣、奉献可敬”的浓厚氛围。
同时,积极开展慈善楷模、慈善明星的评选、表彰、答谢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记者:中华慈善奖曾对宜兴市的“爱心老人”姜达敖以及爱心企业远东控股集团予以奖励,如何看待国家级大奖对地方慈善事业的促进作用?
吴锡军:国家级大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通过国家级大奖的评比,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引起地方领导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慈善典型焕发更多的活力,倡导社会正能量,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推动地方慈善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上一篇:全民公益 擎起文明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