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的慈善魅力
发布:2016-08-09
来源:
在武汉市新洲区,活跃着一群农民企业家。他们致富不忘乡邻,扶危济贫、捐资助学,带动一股报恩、向善的文明新风吹拂城乡,成为荆楚大地上一道亮丽风景线。“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在慈善机制尚待完善、富人参与公益还存顾虑的今天,新洲慈善企业家乐舍亿万家财,追求行善奉献,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近日,本报记者专程来到新洲,贴身走访这一慈善家群体,感受他们演绎的人生之路、发展之道、和谐之风。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13日,踏着冬日暖阳,新八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喻友旺回到了故乡辛冲镇。
在曲背湖村喻家湾,他来到残疾人喻耀华家。趁大家不注意,喻友旺将5000元钱塞给了女主人。
71岁的喻耀华,从小摔坏了左腿,干不了重活,老伴身体有病,以前一家人只能挤住在两间土砖房里。如今,他们盖起了新房,两个孩子还念完了大学。喻耀华笑呵呵地说:“全靠喻友旺帮衬。”
这是喻友旺扶危济困生涯中的一件小事。17年来,他已累计捐款1100多万元,资助新洲、麻城、竹溪等全省各地寒门学子2000多名。
说到慈善的动机,49岁的喻友旺依旧记得儿时的心酸。上高二时,学校要收5角钱的资料费,母亲壮着胆子借了一圈也没借到。从那一刻起,他就在心底暗暗发誓:“等有钱了,一定不让家乡的孩子泪洒求学路。”
1993年春,他做工程赚到第一桶金5万元后,立即给特困户捐出了8000元,一位太婆感动得下跪:“你的心太好了,上天会保佑你的。”
许多受过他资助的老人说:“你哪天做生意亏了,我们就是乞讨也要养活你。”这些朴实的话语,激励着喻友旺继续行善。
喻友旺说:“我拿出去的是金钱,收获的是愉悦。每看到别人脱离苦难时,自己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人生百年,不能到死看着金子发笑,有舍才有得,有得须有舍,任何时候都不要把有钱没钱当作包袱。”
喻耀华的小儿子喻万明说,喻叔叔的帮助,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贫穷只是一种状态,对强者而言它就是前行的动力。
奉献一颗爱心,崛起一个产业
谈起新洲区的慈善企业和爱心人士,区委书记王世益深有感触:“他们不是最富的,但却是最有爱心的。”
在发达国家,有关慈善的法律、财税政策十分完善,行善者可以获得社会地位、成就企业品牌、享受税收抵扣和政府扶持,公益成为常态。在国内,行善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个人认识,在机制尚待完善的情况下,慈善事业如何才能经久不衰?
新洲区委、区政府决定,为慈善企业及爱心人士,创建平台激发责任,“给荣誉、给地位、给政策、给机会”。2005年,该区在武汉市远城区率先成立慈善会,并在全省首创“爱心银行”;2008年,该区首次设立“杰出爱心奖”,推举“爱心大使”,并在全区三级干部大会上予以表彰;同时,全区还开展定向捐赠、冠名捐赠,以增强捐赠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企业家在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同时,慈善事业也成为企业闯市场的品牌。
武汉卓尔集团董事长阎志说,以前与喻友旺素不相识,但他相信一个坚持十多年做慈善的人,做建筑工程绝对不会马虎。2009年,阎志主动找到喻友旺,邀其参加汉口北批发市场一个项目的投标,该项目标额1亿多元,最后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了新八建。
去年,新洲区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00多亿元,成为全区支柱产业。全省评选建筑企业20强,新八建名列榜首,新七建、新建总、新十建榜上有名,这在全省各地绝无仅有。
多年来,新洲区建筑企业工程承接率一直在湖北地区保持领先,并逐步打入新疆、内蒙、山东、天津、河南和广东等国内市场,同时初涉安哥拉、利比亚、坦桑尼亚等境外市场。
企业壮大又为行善注入源源不息的动力。近年来,以建工企业为主体的新洲区社会各界,累计捐款额达数亿元,其中新八建捐助7000多万元,新七建捐助5000多万元。
播洒爱的春风,城乡绿荫万行
“看到老人们感到幸福……等下拍,等下拍,我又啃住了……”当被摄像机镜头聚焦时,祥和集团总经理刘松头戴黄工帽,说话很有些吃力。“逃离”镜头后,这名38岁的汉子说话不再“打啃”。他向记者介绍,公司成立于2003年,当时看到别的企业都在做慈善,自己也感觉行善是件好事,也就跟着做了。
捐资助学、修路整塘、扶危济困,已成为新洲农民企业家有意无意的行动;勤劳仁爱、乐善好施的意识,已在广袤城乡蔚成风气。如今,该区涌现了新八建、新七建、新建总、祥和、祥盛等一大批爱心企业,走出了刘先成、余宝琳、刘松、吕卫兵、甘金华等全省闻名的爱心人士。
2007年起,新洲区每年都举办捐资助学活动。2008年捐款额为201万元,2009年为296万元,2010年达521万元,捐款额年年增长,受助学生纪录屡屡刷新。
对于捐款的付出,企业家都不要求回报,只求受助者对社会感恩。去年8月,华中科大贫困新生孙丹接过助学金时,激动地说:“一定发奋学习,将来为祖国、家乡作出贡献”。武汉理工大学的受助学子周金,平时省吃俭用,但是学校每次组织捐款,她也总要捐出30元、50元的钱。
“报恩、向善、宽容、励志”的文明新风吹拂新洲城乡。全区没有一名学子因家贫失学,没有一位孤寡老人流落街头。“造最好质量的房子、做最有爱心的企业”成为建筑企业的信条;“伢在哪里上大学”成为老百姓教育孩子的口头禅;“浪子”出狱首日勇擒盗贼、“嫂娘”二十载照顾瘫痪小叔、“不留名英雄”从燃烧公交车中救出20多名乘客等感动全国的先进事迹,层出不穷。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慈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