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茶文化

发布:2016-08-12 09:05

来源: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我渐渐地发觉古代那种高雅的茶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看着日本的茶道在一天比一天的兴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不学些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知识是过意不去的,心中总有一种惭愧感,于是我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大浪中,成功地拾撷到了《茶道与茶文化》这一课程,在这个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回顾一下,自己的收获还是挺多的,比我预期的好多了。

说起茶文化,当然得先说说茶的作用,从功能上看,茶能使人清醒,从滋味上看,茶有微妙之感,而这到了中国文人的思想意识里,就变成了思想清醒的象征,茶由寻常的事物被一步步赋予上了内涵。中国人喜欢平和内敛,强调内心修养,而茶的滋味本身就是清淡的,好茶与坏茶又很难分辨,当我们真正品味到好茶时需要的正是一种平淡的心情和心态,饮茶于是成了中国古人走向精神境界的一种途径。从茶的种类来看,我们有绿色绿汤、清香爽口的绿茶,乌黑油润的红茶、带着天然的、沁人心脾的花果香的乌龙茶,香气陈醇,滋味浓厚醇和的黑茶,黄汤黄叶的黄茶以及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绿、汤色浅淡、滋味甘醇白茶,这六大茶类组成了中华民族茶文化的重要元素,虽然时光已经飞逝了几千个念头,他们的色与香依然保留了千年前得滋味,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茶文化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让我们生活充满了高雅的情趣,饮茶成了一种高雅的事情,这与现实社会的急功近利,尔虞我诈是不为伍的,也许正因为是这一点,我们找寻到了一个方法来从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走出来,放松放松神经,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和大自然的清淡美味为伴,一种其乐无穷之感真的会油然而生。

从古人身上我们学习到了许多茶文化,譬如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苏东坡的有名的带有讽刺性的故事,苏东坡走进一家茶馆饮茶,那个茶馆老板见他衣着一般,没有用心照应这位文人豪杰,苏东坡也不在意,老板后来从茶客口里听到了他的身世和来历,惭愧不已,过了几天,苏东坡又来饮茶,这次老板的态度全变,对他照应得极好,品完茶后,老板赶紧拿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笔墨纸砚请他题几个字,苏东坡想了想,于是拿起笔,站了站墨,酣畅淋漓的写下了至今仍为人道来的两句话“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字里行间里讽刺了老板对自己首次来的不公,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茶在那个时候是很普遍的,它也深受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游吧睡一觉,觉来茶一瓯”写出了饮茶人的闲适,“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文人同样以茶陶冶性情,寻求心灵的宁静,“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同样茶也成了文人失意之后的精神的最终归宿,心灵得以慰藉的栖息地。就在唐代,差已经成了一种宗教的象征,许多文人爱好茶,其实就是为茶所蕴含的博大深邃的宗教思想所吸引。于是茶就与寺庙礼节和宫廷扯上了关系,在唐代茶基本上扮演了两个角色,分别是寺庙茶礼和宫廷茶事。茶中悟道成了长日无事的僧人的最佳选择,寺庙饮茶与宫廷文人的饮茶对老百姓的影响更为深远些。赵朴初老先生就说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倻,不如吃茶去。”其茶理禅机跃然纸上。宋代也不甘落后,进入宋代一股斗茶风气兴起,同时宋代文人的茶道又上升了一个境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叶嘉传》,苏轼刻画了一个胸怀大志、有济世之才、据理力争但又不得志,退去闽中,飘然若浮云,不取名利的自己,作者通过《叶嘉》赞美了茶的品质,其中也包含了自己的影子。陆游的思想和苏轼相比,稍显平静一些,《池亭夏昼》中,小小皑落茶纷雪片,寒泉得火作松声。碾茶的石磨磨出茶粉像白色的雪片,清冽的泉水已烧得如风吹松林的声音。从苏轼和陆游两位文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宋代文人所注重的是如何将自己与茶的情调融为一体,唐人重在思考,而宋人贵在感受,以期获得精神的宁寂。到后来明清时期,更有名的就当属茶馆文化了,还带有很鲜明的地方特色,最有名的当属老舍笔下的北京茶馆,和这个动乱的社会相比,茶馆总显得不理政事,不务实业的象征,但这显然有点片面,从茶馆的平民化可以看出茶的普遍性。

学习茶文化,就好像与茶在进行一个心灵的对话,我们不光去探寻怎么样才能把各种茶分辨开来,怎么才能不被商家欺骗,怎么才能获得品茶的最大化收益,我们更多的是在探寻饮茶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一种充实感,我们在课堂上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种种繁琐的利益,只带着一颗纯净的心与老师一道真真正正地进入茶的世界,茶的王国,同时进入我们的精神家园,那片许久未被开垦的精神土壤。茶文化是们年轻的课程,我们从中收获了有关茶的基本常识,仅仅从课堂上我们学到的东西远远不够,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是为了中国茶文化的崛起,我们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带功利性的有意无意的去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让中国的茶文化继续发扬过大,尽我们应有的努力,让中国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茶,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情结。


上一篇:茶艺反思

下一篇:茶生命里的另一种美好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