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财富传承:家族治理必须先于企业治理

发布:2016-08-12 16:40

来源:

新加坡管理学院家族企业学院主任许茵妮教授将家族企业比作“FISH”,分别代表四种对家族企业至关重要的财富元素:Ffamily capital, Iintellectual capital, Ssocial capital, Hhuman capital

 

许教授在研究中总结出亚洲是家族企业的天下,且亚洲文化对家族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由此,家族治理必须先于企业治理,因为家族的兴衰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及决策。家族企业的核心控制人必须要明确传承理念,提早做好对可能发生的转变的应对之策,对于重要职位的传承安排要尽早进行,才能确保家族及企业长效的领导力和方向。

 

作为家族企业中承上启下的二代,杭州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表示,传承意识一定要从小培养,培养二代的使命感。同时,家族企业中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也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的考验。所以,家族治理的清晰有效与否,企业家精神的传递而非财富的简单继承,直接决定了家族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

 

家族企业是基于家族关系的企业。没有家族关系,家族企业的问题与非家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无二致。因此,家族企业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家族关系,家庭成员间的社会关系是家族企业治理的核心。

 

家族关系能给企业带来有利的一面,比如成员凝聚力强、集权的组织模式效率高、心理契约成本低、管理成本低、决策迅速、成员奉献精神强、向心力强等等;但它可能带来的弊端也不少:发展过程中公司整体利益与家族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管理层的感情导向、决策者工作和家庭角色互相冲突、重人治、缺乏创新、人才欠缺的局限等。

 

对家族企业来说,家族关系可能看似并非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一旦家族内发生争吵、诽谤或直接的冲突而引发危机,家族关系却往往能够直接导致企业的衰亡。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家族企业来说,危及生存和成功的最大威胁与诸如技术、客户和竞争对手等外部因素关系不大,关系更大的是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未来10-20年是中国民间财富从第一代创业者转向第二代的高峰期,传承问题将成为一大挑战。复杂的传承过程需要有序的计划和控制,包括传承的计划、所有权的分配和职业经理人的使用等,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代际传承的成败。而对继承人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家族企业传承最重要的因素。家庭的关系和二代进入家族企业的意愿、自身的幸福度,以及工作的满足感相关联。

 

家族企业的父辈们不能等到创业到达稳定期才想起来对子女教育,一定要让子女从小有耳濡目染的家族观念的熏陶。同时,父子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一代们一定要及早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要让孩子和企业一同成长,这样传承的路径才会清晰直接。

 

华泰集团董事长陈先保认为,财富固然需要传承,而家庭的亲情、理念、经验更加需要传承。此外,在传承过程中最难传的就是人脉关系、社会资源等所谓的无形资产。对于海归二代来说,出国时期的经历断层在回归初期亟需磨合。

 

为了满足中国家族企业日益增长的财富传承和持续经营的知识需求,长江商学院率先在国内推出“新生代商业领袖营”课程,针对有意全面提升个人实力与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新生代企业掌门人。除了引进各行业领先企业家“导师制”的经验学习,还参与国内外卓越家族企业的考察与经营分享,家族财富管理与家族理财室示范。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也推出了“全球家族企业”课程,探访欧美超过百年历史家族企业的经营智慧,帮助中国企业家成就基业长青的百年梦想。课程安排包括对176年爱马仕(Hermes)的六代传承历史、137年世界十大名表爱彼(Audemars Piguet)家族探秘、103年全球男装第一品牌杰尼亚(Ermenegildo Zegna)家族发源地的寻根之旅,以及和“世界船王”董浩云、首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家族面对面等活动。

 

2013年3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凯风家族传承中心成立。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该中心专注于家族在企业发展和永续传承中的力量,关注家族在商业、传承和全球化中的软实力。凯风家族传承中心立足于中欧的平台,凭借学术研究与教育资源,与数以千计的校友企业家交流合作,并与海外家族企业和学术机构进行联盟与协作,共同打造家族企业精神与财富的创造、传扬和承载的平台。

 

第一章:家族信托: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怪圈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创业富豪即将退休交班,富二代是否愿意和有能力接班,以及家族事业如何发展等相关问题日益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中国的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随着亚洲富裕人士的财富与日俱增,要使财富代代相传是一门大学问。

 

亚洲富人的财富来源包括成立家族企业并将其上市,创立对冲基金等,但他们往往不愿意与家族以外人士讨论“家事”。以香港为例,不少富豪均是白手起家,但财富继承方面没有周详的计划,没有给予子女在财富上一定的决策权,未能使财富顺利的延续下去,甚至出现家族成员争产事件。

 

事实上,全球各地家族企业成功传至第三代的比例只有10%,足以证明“富不过三代”这道理。定期进行家族会议加强上一代与第二、第三代成员沟通,了解家族理念,确立生意继承的条件等。

 

摩根大通(J.P. Morgan)私人银行亚太区财富咨询顾问部主管邵基信认为,亚洲富人寻求解决财富继承的专业意见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确立家族理念后,可成立慈善基金或信托基金,让第二、三代参与基金活动,从中学习管理财富,有助家族顺利继承财富。

 

家族信托:外来和尚好念经

 

随着家族理财市场的重心正从创造财富,转移至财富保障、财富传承,家族信托、跨境资产配置等有关财富传承和移交的中长期规划需求正日益增多。

 

国内诸多信托公司、私人银行为此纷纷推出“家族信托计划”,以此吸引客户。然而,这些家族信托计划与海外真正的家族信托仍有很大区别:目前国内推出的所谓“家族信托计划”实际上更像是一个高端客户与信托公司或私人银行达成协议,将资金放到信托里面,由信托公司和私人银行做比较专业的咨询和管理。

 

家族财富传承并不仅仅是理财产品的设计,还关系到诸多问题:如何合法且和谐地转移财富,保护家族资产以避免未来家庭成员不慎理财而致倾家荡产,子女的培育及事业集成规划等。

 

瑞银证券财富管理投资产品服务总监张琼介绍,根据海外财富规划管理的实践经验,在家族治理平台与机制上,通常包括家族信托、家族基金会、家族控股公司等多种形式,来达到财产管理、颐养天年、照顾遗族、公益等不同目的,根据实践来看,家族信托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家族信托可以通过集中股权架构以控制企业经营权,达到家族资产传承目的。”张琼说。她认为,相较于其他财富传承手段,信托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在财富继承过程中,有很多国家遗产、遗嘱认证需要较长的过程,一旦发生纠纷,遗嘱的真实性也往往受到质疑。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到继承人使用资产的时间,甚至会威胁到资产的安全性。

 

其次,运用家族信托来实现财富规划,在资产保护、有序的继承安排,还有慈善的规划、税务、保密性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平安银行私人银行部副总裁俞强表示,由于受信托法的限制,当前国内的家族信托更多地还是以现金类为主,也就是信托的形式去管理他的现金,然后结合客户的需求转移给客户指定的受益人。

 

而海外的家族信托计划由于具备完善的外部法律法规环境,委托人一旦把资产放到信托里面之后,从法律意义上而言,这些资产拥有者就变成了受托人,而不是委托人。从信托设立之后,如果委托人卷入债务纠纷,只要资产已经放到信托里面,这部分资产就不能追索,不会作为偿债资产,这就是资产保护的功能。

 

“信托合同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委托人的意愿进行设立,甚至进行修改。”张琼说,比如最开始设立信托的时候,小孩是受益人,等小孩长大结婚后,其配偶也可以纳入信托受益人名单中,相反,也可以将孩子从受益人名单中删掉。

 

就国内家族信托市场而言,目前发展环境仍存有制约因素。当前一些因素制约了国内家族信托市场的发展。首先是遗产税还没有推出。在海外财富规划时,税务安排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在国内没有设立遗产税的情况下,客户对于家族信托的需求迫切性也就显得不那么强烈。此外,在家族信托对于财产保护方面,国内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此外,中国信托财产登记也比较欠缺,尤其是一些非金融资产如不动产等。

 

俞强也表示,由于海外的信托可以将股权、房产、现金、有价证券等装进去,然后由信托进行持有和管理。但是在中国,法律项下的房产转移需要进行产权变更,在变更的时候,如何用信托去持有房产,并不是很清晰。

 

同样,对于客户所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如果希望将股权转移到信托中,也涉及股权持有人的变更,在法律上也尚待更清晰的定义。

 

第二章:培训“富二代”:遗产、创富与价值观

 

私人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财富规划,还能帮助安排“从坟墓到天堂”的一切身后之事:通过提供遗产管理服务,以成立慈善基金的方式完成客户生前的愿望,延续其梦想。

 

随着财富管理业的日渐兴起,不少私人银行和专业的财富管理公司纷纷推出了针对富人下一代的培训项目和夏令营活动,把从股票、债券到初创企业和慈善事业的方方面面都教给孩子。

 

投资理财课程

 

过去10多年来,巨额财富在全球被创造出来。但是,很多新贵基本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家人做好接手这些财富的准备。在美国,填补这一知识空缺早已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金融“夏令营”已被认为是财富管理过程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朝阳产业——除了大型银行之外,市场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独立理财顾问,提供私人课程、讲座及咨询。

 

菲奥娜•芬恩•史密斯(Fiona Fenn Smith)曾帮助顾资银行(Coutts,服务英国皇室的私人银行)建立了该行第一个资产与责任课程。她表示:“父母通常更可能和自己的孩子谈到性,而不是金钱。”但是,伦敦在国际财富创造方面的矫健步伐帮助人们克服了这一保守态度。在英国的夏令营,英国银行家的孩子穿梭于中东能源大亨、美国地产商及欧洲企业家的子女之中。一些学员已经拥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并有了自己的投资组合,甚至开办了慈善机构。

 

大部分课程都有着一些共同主题:投资的实用性;如何选择资产级别;理解风险;选择正确的投资组合经理及解读财务报告。它们还涉及到年轻的家庭成员如何使用自己的财富来进行慈善事业。而且,它们还会解析围绕着财富的一些心理与感情问题。

 

“生于财富之中是一件很难处理的事情,”芬恩•史密斯表示,“孩子们需要理解财富的价值与力量,及他们可以用之达到什么目标。如果没有相关的教育,从白手起家到散尽家财是完全有可能的。”

 

生于财富之中的孩子还容易受到他人的嫉妒。顾资的课程包括教授如何把自己看成一种资产(保护自己的声誉、与媒体打交道及个人品牌)及慈善事业——对于那些超级富豪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时髦的概念。参加慈善事业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冒险的同时找到生活的意义。尽管课程包括这些相当情感化的部分,但所有金融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还是让年轻人尝试一下如何对巨额财富做出决策。

 

这些孩子比大多数其他人更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慈善家、企业家及金融业巨子。对于学员而言,参加团体课程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有机会去结交关系,在这个课程上结识的人往往最终会成为商业伙伴,甚至是生活中的伴侣。

 

私人银行表示,一些家庭在孩子们刚上初中时,就对他们进行金钱方面的教育。巴克莱财富管理(Barclays Wealth)已经与8岁大的孩子们举办了讨论会,开始在一个家庭中确认潜在的未来领导者。更加普遍的是,私人银行和独立财富经理们已经为18-30岁间的人提供上课的地点。参加者都是银行顶级客户的后代——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的相关客户,一般至少需要1亿美元的财富。

 

这些下一代的课程在美国不断发展:美林(Merrill Lynch)和摩根大通私人银行已经为他们的高端客户提供这些课程有许多年了。最近,英国银行已经开始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同时更多的美国和欧洲银行在伦敦举办了课程。

 

课程会持续许多天。内容包括关于如何建立投资组合、做出明智的资产选择以及理解家族动态的实践部分。他们也解决遗产继承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继承人该如何把自己的兴趣与家族的遗产相结合,以及如何处理与一笔重大财富相随而来的责任。

 

由于对相关课程的需求前所未有的高涨,许多项目已经被超额预订。一些银行已经开始提供为一些家庭量身定制的额外课程。

 

各大银行已经把他们的课程变得更具互动性,并且引入了一系列的演讲者。在伦敦举办理财课程的花旗(Citi)私人银行希望包含一个由著名商业人士进行的演讲,从而激发财富创造和管理的理念。各大银行还组织游戏、角色扮演练习以及讨论。

 

亚洲经济的崛起,不仅吸引外国资金流入,外国“富二代”也积极结识亚洲“富二代”、认识中国。摩根大通私人银行自2009年起为富人子女举办的财富传承计划“放眼未来”,近两年非亚洲人的比例显著增加:其中不乏来自新兴市场,趁机建立人脉,为家族投资亚洲铺路。

 

有关家长认为,其子女一定要认识亚洲,有的已打算去中国做生意,摩根大通私人银行董事总经理兼香港市场主管关金星指出,拉丁美洲的家长想将来在亚洲投资,想找相近的业务发展机会,涉及的生意各类都有,如“财经、商品、消费品、工业。”在巴西这样的“金砖四国”,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该国最大贸易伙伴。

 

家族遗产继承教育

 

汇丰(HSBC)私人银行在富豪子女的理财培训课程设计方面独具匠心,该行董事总经理兼全球家族财富项目负责人玛丽•杜克(Mary Duke)指出,“财富不仅仅是钱,财富有多种形式。” 汇丰在其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美国私人银行业务总部,向全球一些最富有家庭的40名子孙,讲授延续家族遗产方面的知识。

 

汇丰每年都会在全球举办两三场“遗产”研讨会,大约4025岁到30岁的年轻人会聚在一起,探讨投资、广义的财富与遗产、领导能力以及家族现状。杜克表示:“就这个遗产课程来说,我们把重点放在刚刚承担起财务决策责任或在认真考虑人生伴侣的群体上。这个课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只是我们在全球提供的广泛家族财富服务的一部分。”

 

多数面向下一代课程的目的,是要向参与者灌输一种与巨额财富相伴的权利和责任感,消除家族状况的神秘性。不过,这些课程还会带来一个额外的重大好处:与同类群体建立人脉关系的机会。

 

汇丰和顾资把注意力放在了下一代的具体年龄组上,摩根大通有所不同,该行的“持续家族企业”课程的目标人群是其认为日后将担任家族接班人的人;关注重点是家族治理。

 

参与者(只有受到邀请才能参加)至少要达到25岁,最高不能超过50岁。摩根大通私人银行家族财富中心负责人艾米•布拉登(Amy Braden)表示:“你的父母只要还有一个人在世,你就是下一代。很多人的父母都80多岁了,还在执掌大权。”

 

她指出,这个讨论会要解决“家族企业决策与领导力方面的难题。我们所说的家族企业包括家族信托、投资控股、基金会——任何家族成员共同做的事。”由于这个课程的参与者约有40%认为家族现状是日后的主要风险。因此其大部分内容着眼于家族治理结构。

 

为了在全球财富增幅最大的亚太地区抢占先机,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2011年起为亚太区身家超过2.5亿瑞士法郎的超级富豪客户或由瑞信管理资产5,000万瑞郎以上的子女推出为期6天的财富传承培训项目(Legacy Program),并开创性地以中英文双语讲授。

 

瑞信亚太区私人银行部副主席及超高净值私人客户主管郑闳城指出,欧洲富豪不少已是第三、四代,较为保守,注重保存家族财富和生活方式,但亚太富豪属第一、第二代,很有创业家精神,除了主业之外,还有雄心拓展其他业务与国外商机。

 

经验与价值观传承

 

当道格•里根(Doug Regan)的客户想到将财富传给子孙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有两种情绪:害怕和忧虑。身为北美信托银行(Northern Trust)财富管理集团总裁,里根对此表示:“他们害怕或忧虑金钱会对子孙产生消极影响,或不能产生积极影响;害怕金钱会让子孙失去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成功的人生动力。”

 

但就像昔日的实业巨头和金融大亨试图将他们的慷慨铭刻在他们留下的慈善项目上一样,今天的企业家们也一样坚定地准备将造就他们成功的价值观灌输给后辈。

 

一些家长们选择请人代笔撰写自传,讲述他们从车库里的创业者到集团企业董事长的发展之路。但这类大部头著作面临的风险是:它们可能沦为过时的文献,除了其历史意义外,一无是处。其他一些家长请来电影摄制人员,拍摄了长篇的视频自传。私人银行也在尝试各种新奇的方法,来帮助客户向后辈反复灌输他们的价值观。

 

针对客户的担心,北美信托银行采取了多种策略,其中包括一个企业内部网络,富豪家族可以在这里安全地交流其担心的问题。为期一天的“鼓舞人心的人力资本”(Inspiring Human Capital)课程已经在运作,该课程主要解决一些无形的、伴随财富而产生的非财务性问题,侧重价值观教育。

 

这一课程的市场需求,部分来自于一个长期的财富创造过程,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因为许多第一代创业者如今已年逾50岁或60岁。这一需求也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结果。

 

第三章 中国家族财富传承,两代人关注什么?

 

招商银行和贝恩咨询(Bain & Company)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富人的“财富传承”需求进一步显现:高净值人群更重视为家族财富的长久繁荣进行中长期规划。遗产税政策的刺激、财富保障、子女成年以及家族企业进入移交阶段是国内高净值人群开始考虑财富传承的主要驱动因素。

 

调查显示,在全部高净值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开始考虑财富传承,而超高净值人群的这一比例更高,达到近50%。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净值人群对财富传承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在规划财富传承的方式上,对财富的掌控权、家族企业的持续经营和财富的分配方式是两代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此外,创富者较为看重保障子女的生活、教育水平。甚至预留一笔资金,作为子女成年时的“创业启动资金”,为子女踏入社会、开创自身事业营造良好的开端。

 

对财富的掌控权成为两代人关注的核心问题,提及比例均达到40%左右。创富者希望财富成为子女人生的助推力,而不是负担。因此他们希望可以通过一定的财富安排,在子女成年后分批次交予子女,同时在子女达到一定年龄以前,只让他们成为受益人,而父辈保留一定的财富掌控权。

 

二代财富继承人希望在接管财富、特别是接管企业经营的同时应获得掌控权,权力和责任相匹配,获得充分的信任和发挥的空间。与父辈相比,富二代对如何维护家族企业的经营表现出非常高的关注度和责任感。调查显示,接近45%的富二代表示自己非常关心在财富交接时,如何在满足父辈和自身规划的同时,兼顾家族企业的持续经营。

 

在家族财富传承问题上,无论富二代准备继承家业,还是希望退出家族企业经营,只持有股权,甚至逐步出售股权,他们都希望在达成自己个人意愿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个人和家族企业的利益。

 

对于家族企业的接班问题,两代人看法不尽相同。只有约25%的受访企业家明确表示希望由子女接管家族企业。在经历了自己创业阶段的辛苦奋斗以后,较多的中国一代高净值人士表示会尊重子女的兴趣和意愿,希望子女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规划开创人生。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职业经理人成为普遍的想法。

 

同时,有14%的企业家考虑转卖并退出企业,这部分富人的财富管理的重心将逐步从实业经营转为金融和其他类型的投资,财富传承的主要方式也会从公司股权的移交转变为金融财富的传承。与约25%的创富者希望子女接管家族企业相对应,约35%的受访二代继承人希望可以接掌家族企业,帮助家族企业更好地发展。虽然比例略高,但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其他约65%-75%的受访创富者和二代财富继承人则希望以引入职业经理人、或者只担任股东的方式延续家族企业的经营,抑或转卖并退出企业。做出这些选择的原因包括企业所在行业增长前景受限,或者二代继承者希望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追求其他个人兴趣等。

 

由于相当一部分二代继承者具有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或在海外生活和受教育的经历,他们思路比较开阔,对新观念的接受能力较强,也愿意更多借助专业机构的能力进行理财,考虑借助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或者金融解决方案来实现家族企业和家族财富的平稳交接。


相关推荐

上一篇:继承法律解读:当亲情遭遇利益

下一篇:李嘉诚如何守住家族企业财富传承“命门”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