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文化传承千年
发布:2016-08-12 15:24
来源:
开封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同一首隽永的诗、一坛陈年的酒、一本经典的书,让人永远都读不完、品不尽、看不够!这里有世界上唯一一条千年来从未变动的城市中轴线,这里有目前我国最高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琉璃砖塔铁塔,这里有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繁塔,这里还有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构成的世界性大都市北宋东京城的遗址。这是开封人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的骄傲。
文化为媒融入“一带一路”
巍峨的城墙,雄伟秀丽的铁塔,风景如画的包公湖,壮观的大相国寺,繁华的宋都御街……一踏进古城开封,就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的宋朝,一切如昨,岁月静好。
“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夏、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金8个王朝先后建都于此,特别是在北宋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显赫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宋东京城(今开封)的繁华景象。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里沉淀、弥漫、氤氲、发酵。
在这座古城里,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品味不尽。走在古城开封,到处是历史,到处是文化。开封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散发着古都的韵味、文化的气息。一个地名、一条街道、一段残垣甚至老街深巷都似乎在向人喁喁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有人说,在开封,随便捡起一块古砖,仔细看看,便能寻找到一段历史;随便捧起一片旧瓦,认真品读,就是半部中原文明印记。
为便于人们对开封历史文化知识进行了解和记忆,市委书记吉炳伟取其精华,将其概括为“一条中轴线、两座古塔、三重城池、四水贯都、五大湖泊、六城叠加、七张名片、八朝古都、九个称谓、十种文化”。“一条中轴线”即御街-中山路,“两座古塔”即铁塔、繁塔,“三重城池”即外城、内城、皇城,“四水贯都”即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五大湖泊”即龙亭湖、包公湖、铁塔湖、阳光湖、西北湖,“六城叠加”即魏国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清开封城,“七张名片”即八大古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菊花名城、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收藏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八朝古都”即夏、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九个称谓”即老丘、启封、大梁、浚仪、开封、汴州、东京、汴京、汴梁,“十种文化”即宫廷文化、府衙文化、忠烈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菊花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9月24日19时左右,一条标题为《看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如何推介开封》的微信,经开封日报微信公众号、开封日报掌上开封微信公众号推送后,如飒爽的秋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短短24个小时,就获得10万多人次阅读、点赞,在新媒体上吹起了一阵阵分享开封厚重历史文化的“开封风”。
作为全国首个提出“文化+”理念的城市、北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开封提出打造“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风格,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媒,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努力将一幅新版《清明上河图》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条中轴线见证开封变迁
站在龙亭大殿上,向南俯瞰,可以看见一条绵延数公里的直线,出龙亭公园沿宋都御街延伸至中山路,如一条玉带,将古城开封分成两个部分。这就是开封的城市中轴线。千年来,这条城市中轴线虽历经战火水灾却从未变动,像一个坐标,时刻标注着这座城市坚强不倒的轮廓,见证着古城开封的千年沧桑。
城市中轴线是一座城市的景观、功能和发展轴线,是城市的“主动脉”。它既是城市的核心,又是城市的窗口。城市的发展以它为中心,市民的生活空间以它为坐标。只有站在城市中轴线上,你才会真切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灵魂。置身于这条中轴线上,你可以领略古城开封的文化底蕴,感受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探究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这条中轴线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为时任宣武军节度使的李勉所建,此后1000多年这条中轴线一直未变。据李效战在《古城千年中轴线》中所述,李勉任职开封(当时称汴州)后,认为汴州城狭小,于是进行了扩筑,史称“筑罗城”。他下令城池以他标的中心线为轴,向东、西、南、北均衡延伸,形成了一个方正有度、规模宏大、坚固宽广的城域。扩筑后的汴州城,对后世开封的发展影响极大。五代时期的都城和北宋东京城的内城,就是在汴州城的基础上加固增补而成的。汴州城内节度使的署衙,被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汉、后周直接用作了皇宫,北宋时期又加以扩建改造,之后的金皇宫、明周王府也都是在署衙的旧址上扩建、改造而成。扩筑后的汴州城就是今日开封城的雏形。历经1000多年的历史沧桑,不仅今日开封城的总体格局、城市中轴线较唐代汴州城而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连部分城门的名称也是一脉相承、千年沿袭,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为了适应国力强盛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周世宗柴荣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又广扩外城。据说周世宗让一名优秀的士兵骑一匹精良的战马,从朱雀门前打马一鞭,以战马一口气跑的长度作为外城的长度。据考证,当时的驻马点就在现在开封南郊的第十六中学院内,这也就是后来的南薰门的位置,这段距离的长度是24公里233步,李勉所建的中轴线也由此延长到南薰门。当时,这条中轴线则由州署前大街改名为御路。
宋朝是这条中轴线最为繁华的时期,宋朝称此中轴线为御街。宋朝先后于公元968年、公元1016年、公元1078年、公元1116年分4次修筑东京城。把东京城分为皇城、内城和外城。皇城周长约2.5公里,内城周长10公里155步,外城25公里165步。不管皇城、内城还是外城都由这御街串着。《东京梦华录》上记载,“坊巷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驻。行人皆在廊下朱漆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砌御沟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公元1214年,金朝把都城迁至开封(时称汴京),并整修了北宋皇宫,仍称这条中轴线为御街。明朝时期,以北宋皇宫为址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周王府,这条中轴线便有了另一个称谓——周府前大街。从明代开始,开封便不断遭受黄河的侵袭,曾经一度全城淹没。但不屈不挠的开封人依托城墙的轮廓,以中轴线为轴,一次又一次开始了开封城的重建。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为了纪念革命的成功,很多城市都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最主要的干道,开封也不例外。1928年,主政河南的冯玉祥便将清代的行宫角、县角、南门大街统一改为中山南街。1935年正式更名为中山路,沿用至今。为再现宋代御街风貌, 1988年,我市在原御街遗址上修建了全长400多米的宋都御街。漫步宋都御街,仿佛一步跨进历史,令人充满对昔日宋都繁华景象的无限遐想。
虽然随着朝代变换,城市的称谓也随之改变,但这个从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中轴线却始终未变,默默见证着古城开封的历史变迁。
两座古塔讲述开封故事
中国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在古城开封,就有两座古塔——铁塔和繁塔,在风雨中屹立千年而不倒,名扬海内外。
位于开封城东北隅的开封铁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原名开宝寺塔,高55.63米,八角十三层,因其通体镶嵌褐色琉璃砖,颜色近似铁色,从元代起,民间俗称为“铁塔”。据铁塔景区主任刘荣介绍,铁塔以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宏伟秀丽的身姿而驰名中外,是目前我国最高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砖塔,是1961年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
史书记载,开封铁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于开宝寺福胜院内,始建于太平兴国七年,也说是公元982年,建成于宋太宗端拱二年,谓之福胜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轮,车驾临幸,舍利乃见,因赐名灵感塔”,是宋太宗用来供奉吴越国进贡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可惜这座华美绝伦的灵感木塔仅存世56年,就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9年)6月遭雷击而焚毁了。到了皇祐元年,宋仁宗下诏仿照木塔的样式建造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这座铁色琉璃砖塔。铁塔历经地震、暴风、水患,特别是1938年5月,日本用大炮对铁塔进行轰炸,北面从第四层至十三层的各级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但仍巍然屹立。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来汴视察黄河时,游览了铁塔,并给予称赞。
“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达繁塔腰。”这是至今仍在开封流传的一句古老民谣。繁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四大皇家寺院之一的天清寺内,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故俗称“繁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市延庆观繁塔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李曼介绍,繁塔是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北宋早期六边形佛塔的典型代表,受它的影响,以繁塔为中心,北宋初期中原地区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相似的佛塔建筑。
繁塔通高36.68米,塔基面积501.6平方米,塔身内外遍嵌造像砖,一砖一像,通身造像组成美丽的纹饰,大小如一,排列有致,与塔身构成统一的整体。繁塔造像艺术极为精美,包括菩萨罗汉、乐伎等近百种,7000余尊,姿态各异,生动形象地显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超人技艺;塔内保存完整的碑刻178方,以宋代居多,有佛经、捐施人题词等,并且佛砖上仍保存有捐施人的墨迹,是研究佛学的珍贵资料。繁塔因其精美的佛像砖雕、丰富的碑刻题记及书法艺术、珍贵的地宫资料、罕见的建筑造型和神秘的层级问题而闻名海内外。
目前,我市已作出决定,要对繁塔周围环境进行治理,把它和千古名园禹王台连成一体。到那时,这里将成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游览区,必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景区。
三重城池展现古都魅力
北宋时期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光旖旎,城郭气势恢弘。当时的东京城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后人用“汴京富丽天下无”来形容东京城的繁华。北宋东京城不仅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大量的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北宋东京城有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墙,形成了层层套叠、壁垒森严的宏大气势。其中,外城周长约50里;内城围绕在皇城四周,周长约20里;皇城居于城市中心,周长约5里。
外城,又称新城、罗城,是东京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由于历代的兵灾水患,昔日巍峨壮观的外城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并全部淤埋于地下2~8米深处。整个外城遗址呈一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其东墙约位于文庄至铁牛村南北一线、南墙约位于开封制药厂至郭屯村东西一线、西墙约位于南郑门村至开封林场南北一线、北墙约位于大北岗村至南官庄村东西一线。北宋时期,外城共有城门14座、水门7座,目前已探出的有南薰门(位于开封第十六中学院内)、新郑门(位于开封西郊南郑门村北)、万胜门(位于开封西郊土城村附近)等10余座。尤其是西墙上的正门新郑门遗址,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内城,又称里城、旧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来的,有城门7座。整个内城略呈正方形,其南墙位于今开封城南墙北约300米一线,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约500米的东西一线,东、西墙叠压在今开封城东、西墙的下面。北宋内城城门已增至10座。经考,其东、西墙上的部分城门就叠压在今开封城东、西墙上的城门如宋门、曹门、大梁门等的下面。皇城,又称皇宫、宫城、大内和禁中等,是北宋时期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其大致位于今开封龙亭大殿前的潘、杨湖一带。皇城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皇城共辟有6门,其中宣德门是皇宫正门,因是高大门楼,故亦称宣德楼。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封文物考古队在今开封新街口附近探出了一处早期门址,就是宣德门遗址。
上一篇:传承精神血脉开启文化之旅
下一篇:信仰迎挑战 共识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