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清富与财富信仰---中信集团朱小黄监事长在2015年两岸四地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上的演讲

发布:2016-09-20 10:39

来源:



众所周知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更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她以神道设教。既是追求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道教“贵生”是她的特性之一。阐述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又是道教在阐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本主义,其依顺自然求其逆返天道的“求生”、“贵德”建立天道共享的太平极乐的大道“无为”境界。


  


  道教的神道设教,融汇了道家思想,儒家伦理思想,佛教禅学。道教文化以“天、地、人三才理论灌入《易经》卦气论。形成一整套“有为法与无为法”相互转化的道学理论(我在此以“道教哲学”简称)。无非是阐述“宿缘论”、“造化论”、“元神论”三论的和谐与统一。


  


  一、宿缘论:就是每人的生辰八字,这在天道来讲,只是一个象与气数。在人道来讲就是人与父母关系,人与兄妹关系,人与组建家庭“繁延”关系,人与自然气运关系,人与人社会关系等等,我们称为“宿缘论”。对于每个人来讲是血脉关系。人类不断得繁延组合,共求生存。形成民族,国家。


  


  故此,以单个的人来讲,他具有遗传因素。又生、老、病、死、苦是人类宿命论的必然过程。悲、哀。喜、乐就是由血脉与人与人之间共求生存所造成。因此,人出生一瞬间的年,月,日,时。在时空学来讲,只是一个灵气的符号代码。没有其它意义。我们只是用生、克、制、化的五行学说,作一物象类比。


  


  二、造化论:每个人,他即可以后天论,又可以先天论。对与每个人以他的父母生他而论,他的出现是父母的后天。父母是先天。父母是二,他是三。由此每个人是一,又是三。每个人必有父母的基因。又有自己个体的派生基因。我们将称: 个性。人的个性一出生的瞬间我们认为单个体的造化已经开始。道教称的前世,与佛家讲的是有所不同的。道教讲的前世是血脉关系向历史倒推。既可将由母系的血脉历史倒推,在今世的反映,又可由父系血脉历史倒推,在今世的反映。这就是禀赋。我们说此人有三代帝王之命,七代宰相之格。光从八字推是不够的,要结合命相,骨格。还要落准方位。


  


  就我个人来说。我兄弟三个各相隔十年。我两个哥都具备我母亲的质地过多。我母亲晚年发胖,我祖母总是骂她,吃得太多了,贪吃,我母总抱曲。我两个哥,都发胖,也不得了。为独我不发胖。我深明我的基因由父系传承。有一体会。我的祖业,文革后留有十一栋平房。是我去向当地政府说理要回的(落实政策)。我回到老家,我对祖业的一切是乎非常的熟习。根本不要我的叔父们带引。


  


  我将这些祖业都以自己的主张分给了叔叔们,我们这房我没要。我代父的遗愿处理了此事。我两位哥哥,是拿我没法子。我讲道理。他们只得服从。


  


  个人的造化,与上面的宿缘论,必受到影响。会对福德的再显给运发挥及限制的作用。然而落地后的时空,所处的年代。对于个人的造化又起了一个决定性的影响。若不是文革,我会直接秉承祖气透出我的福德。大显我的才华。这个命运,谁也把握不了。那是父母的事。故当我痛苦时,我埋怨我的父亲,为甚么生在这个时代。他为甚么又是生在那个时代,没有一点享受,却要背上历史的罪名。也就是那个时代,我父亲却传道给我。我的人生观。就已是早熟的人。我养成了多重性格涵养方式。但我的个性不是多重。


  


  在造化个体的生长历时周期。25岁以后的人,在道教来说,祖气已脱。父母气已脱。只保持血缘的相互感应。此时的个体已成先天,家庭的再组,儿女的繁延,也是一个造化过程。妻子的面临,有增福德与减福德,儿女的出现,也有增福德与减福德,等等这一切,与上面的宿缘与个体的造化,形成了一个人生的生、老、病、死、苦里程碑,就是帝王也逃脱不了。这就是道教文化已很彻底的揭示了人生。


  


  在此我有个为日后比较佛道学的引子,即是: 道教文化,是穷者思变引发出来的。是对人生现实的彻底反省。故我们称为“贫道”学说。一旦走向富贵之时的任何一个修道人,他的修道根基就完全丧失。佛学,她有很重的一面是富贵学说。但汉地的禅学,苦行僧与道教文化互融。这是一个不成熟的推论。因我究竟只能接触佛学的表面。


  


  结论: 不管是西方哲学好,还是东方哲学好,都是在人生这个“生、老、病、死、苦”中寻找真理,给人生向美好现实的启迪。


  


  三、元神论:元神是指甚么,即是指“灵气”,是指先天的灵气。先天的灵气,也分阴阳。道教认为先天的灵气由“太一”之气产生。太一之气能化万物。道教就人体而言,将先天一气直接追到婴儿在母体中,靠脐带与母体相连。在以往的论述中我已阐述过,还有一个天道的先天灵气,在父母交媾的一瞬间它也进入了母体之内。我们也称它为先天的本元之神气,与先天的灵气混合。当人出生落地时,先天的灵气就隐藏了,人的后天识神主宰着有形之体。与天地通达的先天本元之元神不显。在道教,每个出生者年号纳音,给了每一个出生者的元神符号。人的潜在感应就是通过此来感应外在的元神。那么就给了一个新的认识观是: 元精、元气、元神。元精是指体内的先天真一之气。元神是体内的先天元神(又称元辰)。元气,即是指先天大道再一次给于的生命能量。修道求的就是它。三者合而为一是丹。是指不剥离于后天浊精。故是元精之返者聚化。道教将返者聚化的运用,是靠“真意”完成。真意即是“元神”。人的识神是性。但作为有形的个体灵性都具有“善与恶,美与丑,公与私”的繁杂思序。道教提倡真诚,道德,就是去其繁杂。静化识神,那么元神就能与识神合而为一。形成了改变人体的一切自化与内敛动力及主宰!对此的论证过程即是: 元神论。


  


  四、信仰论首先,我们要明白甚么叫信仰。信仰即是: 坚定的信念中形成的理念!是支撑人们精神的唯一支柱。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活着的意义,如同行尸走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成一个共同体,所达成共识的唯一共同目标的信念形成理念,也可称为信仰。每个人独自为他的人生树有他独自的坚定信念,也是称为他个人的信念。但与信仰还有别。信仰有一层是共识性!信仰的更深一层是潜意识的传递性!道教中的元神论在此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时的元神是称为载体!与神灵沟通的载体。道教中所谓的法事及仪式,都是通过元神作为载体,与神灵进行沟通。故任何宗教对神的信仰必需有宗教仪式与法事,来沟通与神灵的交流与启示。任何宗教她都必续运用元神作为载体。但此元神的名词,及所灌输的内涵不同而已。关于“上帝”一词,道教有称,天主教也称。基度教也称。有神论,是一切宗教的共同对人生终极目标的共同认识观。真、善、美是一切诸神与上帝,对人类最终切的关怀!不管是虚拟的神好,还是得道成真得圣人也好,都是对人类最美好的启迪与关怀,这就是信仰崇拜的基础!中国的祭祀与祭炼由信仰崇拜为支柱。


  


  道教与其它宗教相比,又有一个特性,是道教对神的信仰崇拜是多神论!只要符合“道”的统一体,诸神中任何一个神都是祭祀对向。经过历史递延,道教中曾多次对诸神的整合。“元始天尊”被视为最高之神。其次是“灵宝天尊”,在其次是“道德天尊”其它诸神归为三尊之下。宋元以后道教祭祀与祭炼活动以定神仙品位。祭祀活动所在地,即是“坛”还有“治”等等其它名称。作为后来的“靖坛”在神霄雷法祭炼中,占主要称谓。


  


  作为信仰有共识性的一个层面,又有潜意识传递性一面,神的尊严是信仰崇拜者,摩顶之祈祷祝告,由心秉诚而舒发。元神的“展相”作用在潜意识传递中起了共鸣的载体!那么道教中法师、炼师是驾驭元神的载体者。


  


  在此,我又给出一个我个人观点: 元神是有阴阳的。施法者运用元神的阴阳起作变化作用。然而施法者是人。他的道德品位。是构成正邪的审辩标准。所谓盲目信仰,就是信错法师。信错传度师。信仰者与神灵的沟通,一旦是幻象,就必然导致走火入魔。越是真诚的人,坚定的信念成了执着的,那不受控制的潜意识,会带来毁灭性的灾劫!


  


  因此,“人能弘道,道非弘人”。炼师,法师传度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故道教的传承是道教文化的递延脉膊!正道、邪道在传承中可审辩之。


当我们谈论信仰时,人作为精神主体其精神内容繁浩复杂,主流支流清晰。总结归纳人类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大致可以发现存在三大文明发展历史意义上的信仰,一是以身体为载体的信仰,这就是自由。人体身心国度的自由包括财务、政治、思想、身体的自由。实现这一信仰的方式是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道路等。民主体现了人体自由活动和思想表达的自由,法制则保障了这种自由的权利。社会的文化政治制度引导了民主与自由的方向。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信仰,这就是宗教,宗教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归宿,给人类这种自然界最有思考能力的动物提供了精神抚慰。达成宗教信仰的方式是按照一定的程式实现精神的解脱修炼,比如基督教的洗礼、忏悔、礼拜,佛教的剃发、打坐、修行等等。当然,信仰共产主义也是人类重要的精神信仰选择。三是以物质世界为标的的财富信仰。不同社会形态下,不同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财富观,但人类的整个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从来都是追求财富、分配财富的过程,财富所代表的物质满足度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从人性上讲,对物质财富的渴望是人类骨子里基因中具有的信仰。在市场社会下构筑的财富观就形成了市场社会财富信仰,现代经济学证明市场是配置资源、获取财富、合理分配的最佳制度设计和理想情景。在讨论财富问题时,我们姑且认定市场是实现财富目标的不二法门,从而来讨论和研究如何在市场观念下重构财富观。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件功德就是使人们知道追求和拥有财富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人的自由最终是身与心的自由。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财富积累的历史。只有社会和个人拥有适度的财富才是自由的动力和基础。如果说自由和宗教是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信仰,那么自由、宗教和财富事实上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三大信仰。

    宗教已被广泛凝结成人类文明的公共结晶、自由选择的精神家园,但人类对财富的向往其实更甚于宗教。宗教是对世俗生活之外的精神的安慰,而财富却是对世俗生活中的人的真实的安慰。但人类迄今为止对财富的认知水平,却远未达到宗教的水平。由于财富的具体利益属性,反而使得人类对于财富的认识,过于直观和实际,过于原始和直接,过于自私和占欲,反而显得浅薄。因此,对财富认识的正本清源,不仅是对财富快速积累中的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而且对已经积累相当财富的日、美、欧,也都是很必要的思想行动。

    尚在贫苦之中的人们,常常崇尚清贫的理念。当代中国比较有名的《清贫》(方志敏作)一文便是代表作。"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苦难的地方。"其实这种"清贫"思想并非共产党人的特殊产物,也是源于中国文人儒家修养的规范。从《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传承下来的清贫度日、妙手著文的风度,也是中国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环境下,社会、个人财富积累不足,借用"清贫为荣"的精神力量的思想流,既可安慰,也可维稳,朝野兼用。

    而日本前些年开始流行的"清富"思想,船井幸雄所作《清富思想:修德则必胜》一书,影响颇众。与清贫思想作为贫困中的国人精神指南不同,清富思想则是对拥有财富的社会予以驾驭财富的精神指导。清富提倡在一个物质丰硕而精神贫瘠的社会,要遵循自然法则,修炼人德与人格,指出:厚德清心,富而不骄,是为清富。人德的真意,不是清贫而是清富。可见拥有财富也是人类本意。

    无论清贫,还是清富,都是人类对财富思考的思想成果,当然也是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情态的思想结晶。贫者有其思,富者也有其思,并无高下之分。但也带有贫困或富有的固有的偏见。努力地合法地拥有财富,让自己获得基于财富的自由和幸福,是每个人的财富信仰,让这个世界充满基于财富的爱和丰富的情感与人文的传承,并生生不息,是整个人类的信仰,无论你目前是贫困还是富有。

    但人类文明进行到今日,就事论事的思想方法已不能解释社会的要害。

    须知生死、财富、权力、情感乃世人四大迷局。因缺乏宗教安慰,世人喜生惧死不知所措;因缺乏社会制衡,权大无界,趋之若鹜;因缺乏财富传承,掠财炫富贪婪无比;因功利虚荣,无谓真情,失却纯美。观察社会各种怪现象,不过这四大病态的折射而已。尤其是中国社会从农业自然经济转型现代工业社会只近百年,其中又历经曲折反复,至上世纪"文化大革命",丧失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丧失人伦基本理念,以摧毁财富为己任,遑论对财富的哲学性认识。而财富的存在与积累却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物质与精神"的沉淀。当一个国家、民族,从一个幼稚社会、动荡社会的结构向成熟社会结构转型时,必然会引来社会哲学、文学、经济学的逐渐深刻,其中财富观念的深刻程度也是人群社会成熟的一个标点,当这种认识趋于成熟时,标志着社会转型的成熟。当社会治理架构趋于成熟时,除了经济上以投资为主要动力转型为消费型社会,对财富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就是当今社会----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的中国的某种变化。

    国人财富观尚存幼稚,重视财富态度却没有真正的财富生活。财富生活要有偏好,有取舍,虽喜财富,更好品质。而财富态度,或鄙视,或追崇,或自视清高,其实都已被财富所牵引,失去取舍。财富不仅是物质的积累,也是文明的积累。具有真正的财富生活,才会有正常的财富态度,而正确的财富态度却需要生活的积累。从财富积累到从容驾驭和运用财富是一个艰难的脱胎换骨的过程。于国而言,百年之内,无法企及;于族而言,五十年之内,无法企及;于家而言,三代之内,无法企及。中国社会快速财富积累使得财富人士大多不能摆脱暴发户即"匮乏心态",拥有财富并没有给许多财富人士和他们的后代带来良好教育文化修养及健康生活方式。却常带来无节制的放荡挥霍等不健康的生活。这些人无法进入精英社会,使得社会财富积累与社会文明进步脱节。社会缺乏与财富相适应的文明基础,便会显出驾驭财富的能力不足。

    一些对财富的错误认识更需要批评,比如对财富的仇视与贪婪,关于财富的继承与创造、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速度与质量、平均与差异等等方面都有很多流传甚广的误区,有的误人子弟,有的欺世盗名,有的顾左右而言他,所有这些,都需要重构和升华。

    财富信仰基于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标准,我们试举几个问题来讨论:

    一、财富与契约精神。社会财富既是物质的也是抽象的。如一栋楼是物质的,其高低面积等数据又是抽象的。既有客观存在的属性,也有社会权利的属性。财富的存在总是以法律文书的形式来证明。财富的聚集流转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属关系的转让。不以法律规定形式存在的财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并不是真正的财富。因此,财富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系列交易并签约的过程。合法才能实现财富积累,符合契约合同精神才能形成法律意义上的交易。如果说私权与物权是财富的实体保障,那么契约精神便是现代文明环境下财富的灵魂。须知没有一份具体守信的契约,便没有一份具体的财富。财富社会的基本文明就是契约精神。可见财富信仰立足于稳定的产权制度和民事法律关系,即契约社会环境。

    二、人为何要储蓄?

    人们为何要储蓄?财富为何要传承?对于你的后代来说,你不过是逐渐淡忘的故事而已,那你为何会狂热地创造、收聚、储蓄财富留给你不可能认识的他们?那些未来的肖或者不肖的子孙何德何能能凭着血统就心安理得地坐享你一生的心血?其实人类的任何社会行为都是源于某种生物特性,任何生物体的全部行为都是为了家族基因的传承和种群繁衍。生物的传宗接代是以群体永续为本能目标的。从动物的本能来看,在传统竞争中谁能够占有最多的物质资源,如狮群狼群的领地,谁就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即猎物也即蛋白质,并从而获得繁殖机会即基因继传的机会。谁能为后代留下更多的物质资源,后代为之传宗接代的机会也更大。人类积聚财富留给后代的行为,其实生物本能而已。可以说合理合法的积累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天然本能,是自然公平的体现。财富信仰来自于人类本能,应该得到尊重。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财富信仰本能决定了一些经济现象的规律。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上,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最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希望推动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在银行信贷准入、资金供应(降准)、资本市场准入和产业政策上都有显见动作。但总的来看,收效不大,原因何在?其实在市场环境下,人们追逐财富的本能,使得市场产生很强的趋利动力,在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5%左右,而虚拟经济(金融、资本市场、互联网)资本回报20%以上的状态下,当股市疯涨令人血脉膨胀之际,所有的经济元素尤其是资金一定会流向高回报或者高回报预期的领域。降准的政策使银行融资能力增强,但这些资金必然东弯西拐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实体经济会更加困难。

    实体经济的困难在于税负过重,费用太高(负债率高),提高实体经济资本回报需要减税、降息。惟其如此,才能吸引各种经济元素流向实体经济。仅仅放松社会银根,只会加剧资金流向非实体经济。这是经济的本能所致,并无他法。可见,财富信仰是立足于市场规则和人性取向的天性,不尊重利益激励将一事无成。

    总之,财富信仰深刻地影响市场规则和人的行为,走向市场,深化改革,需要立足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富观,理解财富、运用财富和创造财富。


相关推荐

上一篇:浅谈道教的信仰与传承

下一篇:让中国人明白血脉传承的意义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