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传承 > 财富传承的理念和力量
传承的力量 看菲拉格慕怎样从一个鞋匠做出亿万身家
发布:2016-08-09 16:04
来源:
从穷鞋匠到巨富
上世纪初,当9岁的小萨尔瓦托勒告诉父亲他想给镇上的鞋匠当学徒时,父亲恼羞成怒。当时,意大利的手艺人地位卑微,鞋匠的地位又低。对于一个有14个孩子的困苦农民家庭而言,家里多一个鞋匠,好像也很难逆转穷苦命运。
可萨尔瓦托勒有做鞋的天赋,他感觉自己前世就是个鞋匠。九岁时,他用一些边角料为两个妹妹做了两双小白鞋,13岁尝试以本人的姓名命名开鞋店。之后凭着做鞋的手艺去美国闯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正是工厂化的前沿,工厂大批量模版制鞋热销。年轻的萨尔瓦托勒抵制工厂化制鞋,坚持手工做鞋。先是为电影工作室做道具鞋,然后稍微有了些名气,一些好莱坞的明星慕名前来找他做好看的鞋子。
在工厂化兴旺的初期,这位20岁出头的小鞋匠的粉丝群中尽是好莱坞的明星或是社会名流:奥黛丽-赫本,索菲亚(26.56, -0.04, -0.15%)-罗兰,玛莉莲-梦露,温莎公爵夫人,王公贵族若干。他单为玛莉莲-梦露就设计了40双形势各异的高跟鞋,鞋跟高度精确为10.16厘米,萨尔瓦托勒认为“女神”穿这一高度的高跟鞋时最性感。
手工定制很难扩大生产,当时美国熟练的手工制鞋师傅更是没有。最终,萨尔瓦托勒返回意大利,在佛罗伦萨二次创业,大批定制女鞋再销往美国市场。
之后菲拉格慕艰难地熬过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二战前后铁片短缺,他没法继续用铁片加入鞋的拱位处,就设计出凹陷的水松木鞋跟,“松糕鞋”现在几乎随处可见。
后来,他还曾经用鱼线做出一双透明鞋子,这双鞋后来获得时尚大奖。当时,所谓的“流行”与时尚不象今日这样转瞬即逝,有些大胆启用的新材料不是为了时尚而是迫于生存。例如,当时古驰[微博]曾开发了野猪皮,甚至竹节这样相对廉价的新原料。这些原料短缺时期的“发明”后来都演化为这些品牌的经典作品。
创业30年间,萨尔瓦托勒创作超过两万种设计,注册了350个专利权。
1958年,在叙述自己的简历时,萨尔瓦托勒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式地宣称,他把鞋匠这个足以成为一个家族“耻辱”的下等行业,成功地做到“令人崇拜”的高度。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手工艺人层出不穷,可“坚持”太难,坚持到身缠万贯更是没有。中国文化产业复兴最近成了热点,精良的民间手工艺术自然是其中一环。坚持很难,菲拉格慕坚持下来了。
上一篇:第一篇